对话周国平:婚姻内外的爱情一个样
作者:ngsxj01 发布时间:2019-08-19 阅读:


对哲学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,他填报了北京大学哲学系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生毕业,他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,开始集中研究起尼采。
跟多数人对尼采的“狂人”印象不同,周国平眼里的尼采是一个很真诚去思考人生问题的人,他一开始就对人生意义感到悲观,并努力为人生寻找意义。
另一方面,尼采的文风独特,大量的作品都是格言体、非常有冲击力,这让热爱文学的周国平很高兴,那段时间,他边自学德文,边阅读、翻译尼采的著作。
1986年9月,周国平的第一本尼采专著《尼采:在世纪的转折点上》出版,随即引发轰动在国内掀起一阵“尼采热”。
他说:“尼采是属于青年人的。青年的特点,一是强健的生命,二是高贵的灵魂,尼采是这样的人,也祝愿青年成为这样的人。”

他强调在价值观上,一个人要做自己的主人。但非常遗憾的是,大部分人在这个问题上随波逐流。
他认为,一旦一个人在人生定位上当家做主,自然会明白对自己而言什么重要,什么该舍弃。继而不会和自己较劲,也不容易和别人较劲。
他说,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有最适合自己的位子,这不仅仅指职业,而是指最愉快、最能绽放一个人能力的生存方式。
不但读,他也保持写的习惯。
5岁时父亲带他串门,邻居給他好吃的糕点,他意识到,随着时间流逝,糕点的美味无法留驻舌尖,挽留的办法,他想到了写日记。他说,写日记是“我之为我”的理由,是关于人生思考最宝贵的财富。最好的文字,是写给自己的日记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周国平的作品几十年来畅销不衰。他说,他的文字老老实实向读者讲述自己寻求人生答案的思想之路,文字可能不漂亮,但态度很诚恳,语言很简洁。
“读书和写作的生活、思考的生活,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我的本能了。没有这东西我是活不下去的,但有了它们,我别的东西都不在乎了。”
——谈年轻人与爱情 婚姻内外的爱情都是一样的
因为写过很多有关人生哲学的文章,所以被年轻人追问感情问题,是周国平躲不过的宿命。而他的解说,数度淹没在观众连连叫好的掌声中。
有人说,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怕谈恋爱、越来越怕结婚。
周国平指出,激越的恋情,甜蜜的爱情,升级到牢不可破的亲情,是完美的三部曲。这无论在婚姻内外路径图都是一样。
而长久不变的激情,要么是奇迹,要么是病态。
关于爱情,年轻人宁愿要浪漫的爱情,也不要平庸的婚姻。而中年人宁要平静的婚姻,也不要动荡的爱情。这些,在新书《为爱筑一个好巢》中有详细的描述。
现在,年逾古稀的周国平的状态在很多人看来,依然很年轻,“很多人说我有定力,我说我的定力就是内在的精神生活”。
读创编辑张莹
文字来源:深圳商报
——谈读书 青春期,一定要和书恋爱
17岁进入大学,周国平开始和书谈恋爱,每天晚上看书到熄灯,就跑到厕所、走廊继续看:“读书成了我生活的第一需要,我想是那段时间养成的习惯”,“青春期一定要和书恋爱,这样一辈子也摆脱不了”。
谈读书(特指文史哲的书),周国平说每个对精神生活有渴望的人迟早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书。
他认为,读书的过程,就是超越时空,找到和自己灵魂亲缘关系的亲人。
而他本人,对文学,东方道家思想,西方哲学的内容特别喜欢,也有野心为这精神家族增添光彩。
“我觉得我是有一个仓库的——思想库”。每读一本书,他都会记下详细的读书笔记。每隔一段时间,他便按照一定的脉络整理自己的笔记,写书的时候,便有了很多“半成品”。